① 工業(yè)碳匯
對工業(yè)碳匯而言,技術創(chuàng)新非常重要。通過技術創(chuàng)新,我們可以將碳排放轉化為可利用物,廣泛開展碳捕集,改進生產工藝,減少碳排放,其數(shù)據(jù)需要碳計量保證。比如浙江某公司利用等離子再造乙醛,該舉措可以解決鋰電池生產和半導體生產當中對乙醛的需求量,每年少用900萬t,減少1.3億t的二氧化碳排放。
② 植物碳匯
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碳匯。多數(shù)植物在白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氣,夜晚則吸收氧氣排放二氧化碳。到底是吸收的多還是排放的多?每種植物都不一樣,需要對每一樣植物進行精準研究,這屬于生物計量。2011年,聯(lián)合國公布的研究顯示,植物通過呼吸作用每年碳排放量約600億t,約為同期人類活動的5~8倍;2015年,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植物通過呼吸作用每年碳排放量約為804億t,約為同期人類活動的10~11倍??梢?,人類低估了植物的碳排放量。
③ 海洋碳匯
海洋微生物每年通過光合作用提供全球一半以上的氧氣生成量,海洋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每年碳排放超過400億t。目前在用的天空地一體化碳監(jiān)測就是基于各種監(jiān)測技術,建立覆蓋點源、面源、區(qū)域、空間等各排放源類別,以及不同尺度的天空地一體化的碳源/碳匯監(jiān)測網絡,進而獲得高分辨的碳信息。
④ 動物碳匯(水產業(yè))
有些動物,特別是貝殼類水生物,有固碳的作用。多數(shù)貝殼類水生物既吸收碳也排放碳,目前嚴重缺少動物碳匯測量技術,缺乏碳計量保證。
碳匯、碳 源不但要測得準,還要算得對。要計算正確,需要把有關碳測量的數(shù)據(jù)收全,按照標準計算模型,做好測量不確定度評估。目前,國際上可使用的計算標準只有3個——《測量不確定度評定和表示》(GB/T27418–2017)、《測量不確定度評定和表示 補充文件1: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分布傳播》(GB/T 27419–2018)和《測量的不確定度 第3部分:測量中不確定度的表示指南》 (ISO/IEC GUIDE 98-3-2008)。這些標準難以支撐日益發(fā)展的碳市場需求,需要不斷完善和補充。